RQL's Blog 菜鸟成长记

顾震潮先生1964年谈科研工作

2018-10-28
renql

顾震潮文稿(手稿)

吕建华老师关于大气科学先贤的介绍博客(手稿)

最近在读吕建华老师介绍大气科学先贤的文章时,发现一篇顾震潮先生大约在1964年(文革1966~1976)写的一篇关于如何做科研工作的几点感想, 觉得写得甚是有用,故将其观点罗列如下,以供学习。

编者对顾震潮先生手稿的评价:

此手稿是顾震潮先生当年对自己科研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,并对当时气象科学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所作的一个展望,更重要的是论述了如何作科研。
文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对我国大气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,尤其是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十分有启发。
文中个别地方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;文中的一些观点也不一定全都正确.
思想方法、批判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
文中有许多地方是批评别人,但是作为领导人也是在批评自己

一、多 快 好 省

研究工作要求”多、快、好、省” ,尤其要求快,要求及时地,尽快地总结出东西来。没有成果,可总结阶段结果。没有完全成熟的,先搞出部分成熟的。没有系统全面的,先搞出个别的,片断的。千万不能一做几年,杳无音信,积累很多,就是不分析,不整理,不总结,不拿出来。名为郑重,其实要误事。

  • 研究有时效
  • 不成熟没关系,总结出来与大家讨论后,可以一起完善提高。研究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,是要经过多次分析总结提高,再分析再总结的循环。
  • 最精彩的新概念、新方法、新理论,在它们刚发表时也必然不够十分成熟的。不必怕幼稚,只怕内容是老生常谈,人云亦云,没有新内容、新东西,没有提出反对什么,主张什么
  • 若没有及时总结成果,会导致工作情绪下落、领导不理解、宣传困难、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

supplement

  • “快”不是指一时的快,得从长远来看也是快的。不能仓促抓一些就搞。因此要抓对业务方向,搞清楚哪些有新的、有意义的,哪些是过时了的、没意义的。
  • 快不能快到只顾一面,譬如说理论总结很重要,为了贪快,嫌它费时费事,不去搞,最后快不成。也不能绕过主要关键,更不能挤掉深入分析的工作,最后也得干部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跟得上,不然要起反感。
  • 敢想是科学的设想,不是灵机一动,不是没有观测、没有理论根据,就瞎找证明。尤其不同的是,敢想是承认事物有飞跃、突变,事物有特殊性。
  • 再说求全问题,有的是求全,有的是繁琐。
  • 气象上也是如此”歼灭有生力量”为主,即把问题先打开局面,搞出一个方向来,主要问题解决了即可,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别人接下去搞,或者以后慢慢搞。

二、抓住中国气象的特殊性

抓住中国气象的特殊性,抓住气象实践中发现的特殊性,个别性深入下去,并且提高到原则高度,从中看出普遍意义,也就是抓住特殊性提高到一般性,丰富一般性。

  • 我们创造性地解决人家所没有的问题(中国问题),我们就有特殊的贡献,特殊成就,把这种特殊成就进一步总结提高,就会丰富气象的普遍理论。因此中国气象学家要抓住中国环流,中国天气,中国云雾,中国气候,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气象问题。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得好,也能提高我们自己的气象水平,因此在学术上,生产上两方面都起重要作用。
  • 我们过去就抓西藏高原,抓东亚寒潮,抓梅雨。任何气象普遍理论都是由特殊东西出来的,藤田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先是日本的,后是美国的,我们有的用了。同样中国的天气中的东西,也可搞出普遍性的,为什么总只有我们用他们的,验证他们的结果,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跑得满头大汗,又永远跟不上呢。
  • 抓特殊性就是抓具体,抓个别。只要分析时注意自己的目的,注意分析方法,即是要把这种个别性弄清楚并提高总结出普遍规律。天气要抓个案,不抓个案心中无数,大量资料也无法分析。
    -特殊的个别的东西如何看到它的普遍意义?从气象问题来看也很明白,还是抓住它的本质,它的发生发展的条件,它的形成发展的过程,这些过程中矛盾的转化。这些东西是有普遍意义的,而具体现象本身则抓得再紧也不一定有普遍意义。

三、学科交叉学习

怎样比前人,比国外研究得好?除抓对问题,还有一个必然的不同之点,就是一定要有新材料、新观点、新理论、新工具、新仪器,总之有一些新东西。

  • 如何创造新工具、新方法、新材料?向其他学科学习借鉴————基本学科、姊妹学科、近代尖端学科
  • 其他学科的东西也很多如何学。那就要遇到问题再去找,去查。要想一门门像学校那样的学,那一辈子也学不完
  • 要学就得学透,学到手,学到能够掌握它。因此要少而精。千万不要贪多、贪全、贪高深,一上来就啃大书。相反的要学科普的小册子、学中专的教科书,学叙述性的参考书。
  • 不能老看初级的书。总要掌握一些具体理论和技术,这就要看高级的,大部的书。

四、气象各分支综合地研究

气象学上的问题既然与许多其它学科都有关系,其它学科的方法、结果、工具都要引用。那气象学内部各分支的方法、结果、工具等就更有必要在研究中使用了。
本来,一种气象现象是一个整体,而人们由于主要矛盾性质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等等搞出气候学、天气学、大气物理、动力气象等等分支。这些分支所研究的气象对象实际上必然是交叉的。

五、大处着眼

要从大处着眼,对问题的提法上尽量提高了来看。

  • 不但在工作之先要抓住问题,把问题的提法提对,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后,再回过来考虑一下问题的提法也是很有帮助的。
  • 问题的提法不对,会使研究得不到解答,或得不到好的解决,这是常有的。

六、简化问题

要尽量简化问题,不要复杂,至少作为第一步先尽快的突破阵地,再巩固、扫荡,向纵深发展。不要胶着,求全。首先是突破,打开缺口。

  • 原来这问题多少年来解决不了,现在有一个新的提法做法,就是一大进步,在新的提法上做出本质上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结果,得到证实。那末,不论结果多大,不论这里用的实验观测仪器或数学工具是多是少,是简是繁,都是次要问题,都该是重要贡献,都可以说突破了原来的圈子,研究就得了成就。
  • 搞得尽量简化,不是把问题绕过去,不是偷懒,而是尽快前进,更好的回头来解决更复杂的。如果不通过这些第一步的研究,人们就不知道其中究竟有多少苗头,有多大意义起多大作用,因此也不可能下大力气、花大本钱来搞一个更复杂、更全面的问题。
  • 要对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,过去困难所在,为何不能解决,现在的看法又有什么根本不同,把各种矛盾地位和关系分析清楚。这样才能对科学上的新鲜事物有敏锐感,才能简便地突破缺口,推动全面。

七、多研究多动手

要多作研究,多动手,在研究实践中总结提高。研究工作是有方法的,但这方法只有在研究实践中才会积累经验而形成。因此要研究工作得法,也还得多作研究。这是质和量的统一。

  • 具体的实践、计算、观测也好,数据解释也好,机制建立也好,乃至进一步如何开展、深入也好,对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一定要经常在头脑里用心想,认真把它想通、解决。自己一时不通的,通过讨论,反复的搞通。
  • 问题有了一定结果的话,一定要写出来,具体总结。问题如果不具体总结写成文章,就往往不去仔细认真的从头到尾一一细抠。因此,写文章本身是帮助你作好研究的重要环节。
  • 有许多问题在动手搞以前不见得十分清楚,而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才逐渐搞清楚的。因此一定要多动手做。

比较认同的观点

知识是力量这话又对又不对。知识在不用它,用不上时就不是力量,用上了才能成为力量。用不上的东西,费了大劲学了起来,等于把用不上的武器买来贮存在仓库里。东西一大堆,终究要锈掉、忘掉。因此一定要为解决某一问题来学。先用先学,急用急学,一时用不上就放一放,暂时不学。

捧着一本大书,看得晕头晕脑。一字一句看来都有道理,都懂。书一合拢,就什么也讲不清,总是离不开原书。有主动性的人反而变成被动,这是下策。

仅仅是打基础,抱了一本书死啃,无论如何充其量是准备,不能是研究本身。

感觉自己在学知识的时候,就存在贪多贪全贪高深的毛病,喜欢一上来就啃大部头的书。好在我一般在看大部头的时候喜欢先研究一下它的目录,便于整体把握。

一门科学总先得有感性知识,有基本概念。有个要解决的问题,有个目的。有了感性知识、基本概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,才能懂基本道理,才能懂具体的理论、技术、方法。

要用的部分先看,不用的不看,自由选择,决不要一章章地看下去。遇到了拦路虎,也要速战速决,不能一下弄懂的先记下一笔帐,不要节外生枝,不问大小主次,每句话都想弄懂,毫不放松,这样就会形成胶着,形成消耗战。还是要先纵深发展,绕过去再说。绕过去不是马虎,不是囫囵吞枣,等到要学的某一问题学了,回头扫荡解决遗留问题,效果更好。实在很次要的问题也可以不管。

固然,研究也是为了找事物的规律,找事物的联系。也是要求能概括,有普遍性。但是事物总还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。把什么矛盾都包在一起,想”毕其功于一役”,其结果,往往什么矛盾也不能解决。或者看来得到了结果,但自己也不了解自己作的是什么。


支持 支付宝鼓励 鸡腿鸡腿

喜欢此文!

下一篇 ITCZ review

Content